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七月初七和二月十四号,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?

admin天气2023-12-02 05:19:27670

1、七月初七和二月十四号,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?

文/影趣

七月初七是中国真真正正的情人节

每年的农历7月初7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七夕情人节,这一天也叫“七夕节”,小时我曾天真等待看这天能出现“牛郎织女踏着喜鹊来相会”的情景。

长大了某天我才发现那是一个流传千年有情人约会的日子,也就是情人节。

七夕节有一个“牛郎与织女”的爱情故事,这对情人凄美离合的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,到我们这个新时代依然温馨唯美。

在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,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是从老人口口相传得来,依着老人给我们这些小屁孩讲的,故事大致是这样: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是织女牛郎相会的日子

牛郎有一头牛,这牛是不简单,不仅会说话而且有法力,

织女下凡因缘遇上牛郎,至此相爱形影不离,他们有小孩不久,此时的老牛也老死去,在临死叫牛郎剥下牛皮留着,说这皮有法力。

天上发现织女不见,人间逗留,王母娘娘便安排天兵抓织女回天庭,此时牛郎想起老牛临终的话,踏着老牛的皮带上子女追赶织女,他们子女哭着哀求王母娘娘不要带走母亲,王母娘娘于心不忍,就划开了一条天河规定这一天他们一家才能相聚,而这一天恰恰是七月初七,为此他们只能七月初七这一天一家人才能相聚。

据说这一天会飞来很多喜鹊为他们搭桥相会。

这就是七月初七情人节的由来。

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传唱情人之间的分分合合,以此代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日子,这天青年男女把会约,姑娘送秋波,男子道蜜语,卿卿我我,一副人间自有真情在爱情画卷。

因此七月初七才是正在的中国情人节,二月二十四只是这几年在网络流行的外来文化情人节,和七夕情人节比起来,七月初七这一天的七夕情人节纪念意义才是中国人的爱情观!

七月因七夕情人节而古色古香富有中国味!

好了祝有情人终成眷属,有缘千里来相会,恩爱共婵娟。

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可在屏幕下方留言评论

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七月初七和二月十四号,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?

2、为什么情人节非得每年的二月十四这一天呢?

其实情人节的真正灵感可能是一个庆祝农耕和生育的古老节日,或者……处决殉教者。

嘶~~~真是令人倒吸一口凉气,充满玫瑰花的浪漫的情人节怎么跟杀头联系到一起去了呢?

杀头还算干净的,还有光屁股上街拿鞭子抽女人的习俗呢!

其实,“情人节”这个名称是今人的包装,它源于“Roman festival of Lupercalia”,即2月中旬的“罗马牧神节”(Lupercalia)。

牧神节的起源已经不可考,但对于古罗马而言是个重大的日子,人们会在这天庆祝春天的到来,祭祀森林和畜牧之神法乌努斯(类似希腊神话中的潘神),以及祝愿生育和繁荣。

说起来,有点类似中国的春节文化了。

但是!与喜欢到处烧竹子炸鞭的中国年比起来,西方蛮夷们的牧神节要狂野得多。祝愿生育与繁荣嘛,经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应该听得懂内涵。

牧神节会有一些更奇奇怪怪的风俗,譬如年轻的女性们会簇拥成群,夹道迎接“纯洁的鞭子”(februa)抽打。

这一天贵族的男人们会脱光得光溜溜的,对神灵献上一只山羊和一只狗做祭品。

然后,同样光溜溜的贵族的小少爷们会从这些祭品身上割下皮条,做成小皮鞭,拿着它们招摇过市。

这时候女人们会蜂拥而上,哭着喊着求鞭打,被他们用鞭子抽到的女性,就代表受到了纯洁的祝福,会多子多福。

这种祭祀衍生了februarius这个拉丁语词汇,继而变成了代表二月的单词February。

但随着基督教的兴起,牧神节作为“异教徒节日”逐渐受到了罗马教廷的打击和排斥。

西元5世纪末,教皇盖拉西厄斯下令禁止人们庆祝牧神节。

“唉!小伙子杀羊宰狗祭祀异神,还光着屁股上街让大姑娘找抽,这太非主流了!必须取缔!”

但这一举措受到了民间的抵制——牧神节的庆祝活动已经深入人心,老百姓们并不认账。

于是盖拉西厄斯想了个新点子,他接着宣布将2月14日列为“圣瓦伦丁日”(Valentine's Day),教徒们可以在这天举行纪念圣瓦伦丁殉难的活动。

这个圣瓦伦丁是谁呢?

瓦伦丁有两种说法,一种认为他是罗马的牧师,另一种则认为他是特尔尼的主教,3世纪时的人。就像圣诞老人的传说一样,瓦伦丁成了宗教的圣人,也拥有了无数的传说。

不过,如今你能找到的圣瓦伦丁故事,多半都是后世掺了大料的东西,罗曼蒂克嘛。

例如:

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这个坏蛋穷兵黩武,为了扩充军队竟不许小伙子们结婚。瓦伦丁看不下去了,气得几天吃不下饭,干脆掐腰肌一挺,视王法如抹布,明目张胆在教堂里给青年男女举行结婚仪式。

克劳狄乌斯一看你个神棍这么有种?就送你见上帝去吧!哦豁~

又例如:

罗马帝国坏呀!疯狗一样迫害各种拜上帝教,结果教士瓦伦丁无辜受难锒铛入狱。

嘿,这瓦伦丁长得貌比潘安颜胜宋玉,加之口舌如簧妙语连珠,待在牢里没几天,居然把典狱长的女儿给泡到手了。大姑娘一口一个圣僧,天天变着花样给瓦伦丁送吃送喝,把个瘦和尚养胖了几十斤。

可惜皇上有令,一众人犯秋后问斩,瓦伦丁最终还是被拖去杀头了。他嘴巴一抹,给大姑娘写了封长长的情书,通篇的“我无辜,我无罪,我爱你,你也爱我……”。

于是这点破事儿被人引为佳话,瓦伦丁殉难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的源泉。

还有个故事老实的多:

特尔尼的瓦伦丁主教拥有神迹之力,以治愈残疾而闻名。他曾一夜之间治愈了一个反对派学者又哑又驼的独生子,于是他们皈依了基督教。但罗马政府因这个装神弄鬼的事情逮捕了瓦伦丁,又因为主教不肯改变信仰而将其斩首。而这一天是2月14日。

其实吧,历史往往没那么多添油加醋的弯弯绕绕,凡事想通俗点就对了。

真正的瓦伦丁只是基督教在罗马艰难崛起时的一个悲壮殉道者,他在269年2月14日被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乌斯杀死,于是被基督教封圣。

就这。那些浪漫的东西都是后人演化出来的东西,为的只是好好的过个……呃…情人节。

教皇盖拉西厄斯下令将2月14日作为圣瓦伦丁的纪念日的1000年后,人们才开始过今天意义上的情人节。

(牧神节在基督教被罗马成认为国教后的150年仍存在)

但在西方文化中,情人节的名称依旧是“Valentine's Day”,并没有我们中文这样赤裸裸的描述。

毕竟情人节是个舶来品,如果叫“圣瓦伦丁日”,恐怕谁都是一脸茫然。但一说“情人节”,瞬间许多人就懂了——月上柳梢,人约今宵,如家旅店,七天之巅……

根据某些说法,情人节的真正起源是一千年后才出现的。现代考据认为,英国小说家、诗人杰弗里·乔叟 (Geoffrey Chaucer) 是第一个将情人节与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人,他的诗作《众鸟之会》( The Parlement of Foules)独创了“爱情梦境体”,冲破了封建宗教的藩篱,得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普遍认同,开辟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新时代。

自此,人们开始反对封建等级制度,开始宣传妇女解放、性别的平等,以歌颂自由忠贞的爱情和反对禁欲主义的方式,对封建思想进行讽刺和唾斥。

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的罗曼蒂克,也诞生了莎士比亚和情人节,诞生了今天的浪漫内涵。

在《哈姆雷特》中,莎士比亚如此写道:

明天是情人节,早上好,我是你窗前的女仆,做你的情人。

20世纪的商业社会崛起后,“瓦伦丁日”开始摆脱了那些反封建的责任,逐渐转向单纯的情人节文化。

比如1900年代,美国人挖掘了一条“历史故事”,将1415年奥尔良公爵在伦敦塔当囚徒时,于铁窗中给妻子寄出的贺卡的故事包装了起来,将其变成了“情人节贺卡”。

于是一时之间情人节的贺卡蔚然成风,即便没有精美贺卡的人们,也会通过明信片乃至手写的便条给心上人表白或互传情愫。

这甚至成为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文化,美国的战地邮政部门将情人节贺卡变成了鼓舞士气的良方,鼓励人们在战场给女友、妻子写贺卡,然后他们盼望回信的欲望会成为士气的重要加成部分。

于是情人节又被赋予了许多那个时期的反战内涵,如《莉莉玛莲》,它其实借用的也是西方观念里的情人节内涵,将一个士兵对女友的衷情演唱得催人泪下,描述了战争的无限残酷,成为时代的绝响。

说起来,这与中国古代“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”的精神思想是极为相似的。

其实,任何一段人类被积淀、演化的节日都会拥有很多很多足够发掘的内涵,它们总会变出很多新的层次,就好比古人端午节祭奠屈原和伍子胥,后来演变成单纯的划龙舟、包粽子一样。

它们不仅仅是个日期数字。

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七月初七和二月十四号,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?

3、古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日?

如今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很流行,提到情人节,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。实际上,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,但可不是传说中的“七夕”,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,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。

那么“七夕”如何蒙混成了中国现代人的情人节,这事儿有必要说一下。

关于“七夕”,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《西京杂记》,记录的是汉朝的七夕: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。

意思是说,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,汉代的宫女会在宫里举行“穿针引线”的比赛,民间也跟着纷纷效仿。因此原始的“七月初七”和男欢女爱没有一点关系。只是女孩子们比赛女红技术的日子,这种风俗也叫“乞巧”,即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。

这个习俗和织女还是有关系的,民间传说,织女最初就是织布的,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以求自己心灵手巧。而传说的中织女又和牛郎是一对,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织女和牛郎会在鹊桥相见。但这样的相见仅限于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,和现实中大众男女还扯不上关系。七夕历经了很多朝代,历代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对七夕增加新的内容,但女性乞巧这一内容一直都在,从未明确出“这天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日子”。一直趋向于未婚女子互相切磋女红手艺,聚餐玩耍的日子。所以在古代的七夕,更像是一个“女红节”、“妇女节”。在封建社会,三纲五常的观念影响下,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。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出门也没那么随意,对于未婚女孩子就更是了。

现代人眼中的七夕情人节,可以说完全是商业催生出来的产物,不过受益者倒是双赢,商家可以卖特色情人礼,女孩们也可以借此收到心爱的礼物。

那么古人类似的情人节有吗?这个还真有,历来爱情都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话题,古代男女也一样。这个节就是元宵节。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悠久,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,这样算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元宵节最初被称为上元节,每到这一天,城里人张灯结彩,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,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。大唐晚上有宵禁制度,晚上出来会被抓起来,但是上元节可以除外。唐朝上元节开禁三天,大家可以出来观灯赏月。到宋代,宵禁制取消了,当然女孩子们也没有天天晚上跑来玩,还是到了上元节,姑娘们都喜欢出来走动了,小伙子们也不示弱。年轻人在街上相见,一见钟情也是有的,小伙子们平时听得哪家姑娘好看,也会在这一天晚上特意瞧上几眼。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就是描述上元节这种情况的,如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再有北宋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写道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”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,讲得就是上元节男女晚上幽会的情形。所以,在古人眼中,他们更认可的情人节是上元节(元宵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