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杜鹃最新路径图 今年2021年,为什么中国六月底七月还没有出现台风?

admin天气2023-12-15 14:44:272060

1、今年2021年,为什么中国六月底七月还没有出现台风?

台风是永远错不过的话题。有人说今年较往年台风偏少。但本人认为台风只是来迟,绝不会缺场。

早在中国气象局举行2021年6月新闻发布会上,气象学家贾小龙介绍,预计6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~3个台风生成,可能有1个台风登陆或者直接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,且初次登陆台风日期较常年偏早。但是事实并没有像预想的方向发展,六月份还有两三天时间,出行台风的可能性不大,可能即去年七月份“空台”后,今年六月份又会出现“空台”现象。

气象学家贾小龙还表示,今年1至5月,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个台风生成,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多,无登陆台风影响我国。1980年以来5月份,仅有1989年和2006年出现登陆我国台风,属于小概率事件,因此,我国今年至今未有登陆台风实属正常。

此外,气象学家预计2021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数量为27~29个,去年全年只生成了23个台风,多出了4~6个。而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预计为8~10个,这与往年7个左右的数量相比,今年的台风数量偏多。而且这些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,对华东和华南沿海影响较大。

但是预计毕竟是预计,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影响我国的夏季台风,而八月份是台风高发期,九月份次之,七月份第三。当然,无独有偶想,像去年的“七月份空台”现象也可能是有发生。

首先我们看一下,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经生成的四个台风。

2021年第1号台风杜鹃,英文名称:Dujuan,编号2101,名称来源中国,含义:一种花;2月18号生成。

  2021年第2号台风舒力基,英文名称:Surigae,编号2102,名称来源朝鲜,含义:一种鹰;4月14号生成。

  2021年第3号台风彩云,英文名称:Choi-wan,编号2103,名称来源中国香港,含义:天上的云彩;5月31号生成。

  2021年第4号台风小熊,英文名称:Koguma,编号2104,名称来源日本,含义:小熊星座;5月31号生成。

而未来2021年第5号台风将被命名为蔷琵,英文名称:Champi,编号2105,名称来源老挝,含义:一种花;生成时间待定,估计要出生成于今年的七月份了。

什么是台风?

台风一般发源于海洋之上,低纬度地区,台风实际就是一种热带气旋,受温度、气流上升下降等对流而形成。根据生产的地点不同,叫法也不同,比如台风、飓风、旋风等。发源地主要有八个地方,即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、北大西洋西部、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、南太平洋西部、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等。台风分为三个阶段:生成、成熟、消亡。由于生成时间长短不一,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地面最大风速分为六种形式:热带低气压、热带风暴、强热带风暴、台风、强台风、超强台风。成熟的台风分为外圈、中圈、内圈。内圈就是我们看见的台风眼,中圈破坏力量最大。台风预警级别分为:蓝色,黄色、橙色、红色,红色级别最高。

今年台风少的原因?

今年6月份极大可能是“空台”,也反映了今年目前为止台风不够活跃的特征。常年来看,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上和季风活动的增加,通常7月份台风活动会有明显增加。但是今年情况特殊,拉尼娜现象的存在和持续影响,也是导致我国目前台风少的原因之一。

从2020年秋季开始的赤道中东太平洋“拉尼娜”现象仍在持续,到2021年春季以来,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持续衰减,预计拉尼娜事件将于春季后期结束,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维持中性状态。未来几个月(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)可能会主导热带太平洋。

今年东亚中高纬以纬向型环流为主,乌拉尔山阻高阶段性活跃,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、强度偏弱、脊点偏西、脊线位置偏北;西伯利亚高压前期偏弱,后期偏强,之前缺乏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。这些正好与去年的“厄尔尼诺”现象形成鲜明对比,但也是形成台风少的原因之一。

一般来说,台风的灾害主要是伴随的狂风暴雨,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;台风的潜在收益是缓解旱情,缓解酷暑和电力需求,增加渔业产量,调节气候和淡化海水等。事实上,台风的多少并不是作为衡量灾害多少的标准,也与具体台风的影响程度和当年的气候背景相关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,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增加,需做好防御极端事件准备工作才是王道。

该来的终将要来,只是迟到而已,但并不会“缺席”。2021年下半年,估计台风将连续不断的“接踵而来”,可能我们会应接不暇,降雨天气不断,估计三伏天我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,气温会凉快一点点。事态具体如何发展,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

以上纯属个人观点,原创作品,谢谢阅读。

台风杜鹃最新路径图 今年2021年,为什么中国六月底七月还没有出现台风?

2、第17号台风古超的路径图是怎样的?

2017年的第17号台风谷超,是一个短命台风,基本就是消失了!

2017年第17号台风“谷超”在2017年9月6日上午10点,由日本气象厅宣布形成。当时,这台风就介于还是一个热带低压,或是轻度台风最边缘的条件,所以气象专家的看法分歧,不过,日本气象厅还是判定谷超是台风。

谷超生成的时候,中心位置离台湾很近,,就在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南方的巴士海峡,但结构很松散是个微弱的台风,从云图就可以看出来,大片的低压云,其实在谷超的左边后半,右上半边几乎没有什么云。

高超生成的时候,暴风半径也只有50-60公里,由于离台湾太近了,台湾中央气象局于是就发布了海上台风警报。

而谷超形成以后,并没有清晰的导引气流,而太平洋高压并没有减弱或散去,让谷超台风基本没有什么成长的机会。 所以,各个气象预测,都对谷超行经路径预测分歧。

谷超在随后的路径中,沿着台湾的最南端,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,以也就是进入台湾海峡,往澎湖、厦门、福州方向移动。

但,谷超终究没有机会危害,在台湾海峡南边海域缓站移动了18小时以后,就持减弱,最终连轻度台风规模都不够,又降级回了热带低压,之后就逐渐风云散去消失了!

所以,在2017年9月7日凌晨两点,谷超台风就算是消失了,这台风只存在了18小时。不过,谷超台风的云雨,还是给台湾南部在2017年9月6日到7日,带来不少雨量,尤其是旅游胜地的垦丁,风浪大,海滩与水上活动一度停止,也有不少次雷击。而阿里山公路也曾小规模坍方而封路,不过,整体影响很小,也没有灾难。

谷超台风对大陆,更没有什么影响,大约就是福建、广东下了些雨。

台风杜鹃最新路径图 今年2021年,为什么中国六月底七月还没有出现台风?

3、史上奔袭距离最长的台风是哪个?

从8月8日(2019)以来,台风利奇马带来的狂风暴雨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地区肆虐,至今(8月14日)仍然在辽宁等东三省地区施展余威,这个给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台风,已经被世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除名,也就是说它将作为2019年09号台风被永久记名,这个源于越南水果名字“利奇马”将永属于这个台风。

形成台风利奇马的热带低压出现于于8月3日,出现的位置是菲律宾以东洋面,距菲律宾群岛最近距离约千余公里,之后它就开始向着西北方向移动,8月8日登陆我国浙江台州一带,然后一路向北横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,受西风槽的影响曾经又进入黄海海域,接着在日照一带登陆,横穿山东半岛后进入渤海海域,然后又向东北进入辽宁、吉林等地,逐渐减缓为温带低压,给所经过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,其行走路线已超5000公里。

5000公里的距离大致接近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的直线距离(5200公里左右),可见利奇马台风在10余天的时间中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距离了,那么利奇马是史上行走距离最长的台风吗?不是的!

我们看一下这张图,它是1949~2018年的70年中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图:

该图来自于中央气象台,上面的蓝色细线是492个台风的路径图,这些台风在我国经历了631次登陆,从图上也能看出有的台风起源于中太平洋地区,有的在登陆我国后向北发展,直到进入蒙古国境内,还有的则是登陆我国后向东北方向行进,直达北太平洋附近的阿留申群岛附近,其行进距离要比利奇马台风远多了。

但是行程距离最远的台风却并不在上图之中,熟悉台风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飓风约翰,它又叫台风约翰,是有纪录以来维持时间最长,及移动路径最长的热带气旋。

台风约翰产生于1994年的8月11日,它生成时正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,东北太平洋的海平面温度较正常年份同期更高,他声称与东北太平洋靠近墨西哥的地方,但是它的前身却产生于非洲西岸,之后它就一路向西,越过墨西哥湾,进入了东北太平洋,8月11日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东南偏南约500公里处被定为热带低气压,同日增强为一热带风暴,命名为约翰。

之后的约翰仍然一路向西,强度出现了大的波动,一度差点减弱为热带低压,其在太平洋上溜达了8天时间之后,于8月19日迅速增强为飓风级别,8月20日已经升级为三级飓风,同日11时,约翰进入中太平洋,在夏威夷以南受惠于越发有利的环境,强度继续增强,于8月22日增强成五级飓风,中心持续风力达到了280公里每小时的颠峰强度。

掠过夏威夷群岛后,约翰又转向北移,横扫了约翰斯顿岛,同时受逐渐增强的垂直风切变影响减弱至一级飓风,8月27日转向西北重新增强,不久后就在北纬22度附近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,进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关岛分部的负责范围,约翰也因此获得了台风的前缀,称为“台风约翰”。

进入西太平洋后不久约翰便开始再度减弱,移动速度也大为减慢,9月1日减弱为热带风暴,之后它以缓慢的移动速度在国际日期线以西徘徊了六天,以逆时针方向地转了一圈,9月7日之后受到高空西风槽的影响又开始向东北转向,9月8日再次跨越国际日期线重返中太平洋,有力的气象条件使得约翰的强度再次增加,达到了一级飓风的级别,不过跟随着它的西风槽迅速破坏了它的结构,加上它已经身处于高纬度的冷水区,所以强度迅速减弱,9月10日在乌纳拉斯卡岛以南约1600公里处转化为温带气旋。

气象学家研究后发现,台风约翰自生成到消散时长跨度达31度,整整一个月,它主要在太平洋上活动,并没有影响各大洲大陆,只影响了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岛屿,但其行进路径总长达13,000千米,从东太平洋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太平洋,再向东折返中太平洋,期间强度深度增强,让其他的台风望尘莫及,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,行进路线最长和寿命最长的台风。不过也有人认为1960年的超级台风奥费利亚的行进路线更长,但是缺乏关于这个台风的资料,无法进行比较,可以确认的是台风约翰行进了相当于1/3地球赤道的距离,可谓是台风行进路程马拉松长跑中的佼佼者。